悬疑大师斯蒂芬·金又,又,又来了。

  被《宠物公墓》《闪灵》吓得睡不着觉的朋友在哪里!

  即便你没读过他的小说,也肯定知道他与弗兰克·达拉邦特合作的经典——《肖申克的救赎》。

  事实上,斯蒂芬·金的每一部小说,基本上都被搬上过银幕,不少作品已经被演绎过不止一次。

  而在今年即将被改编为电视剧的《迷雾》,事实上在2007年,就已经被搬上过大银幕,导演还是《肖申克的救赎》的导演——弗兰克·德拉邦特。

  不过电视剧的改编,是基于原著和小说而产生的原创结局。

  所以,看过电影结局,并且为此郁闷不已的观众,也不能享受剧透的快感了。

  什么?你还不知道电影和小说的结局有什么不同?

  那就让影妞给大家介绍一下这部电影——

  《迷雾》

  从一开始,《迷雾》似乎就不打算讲一个“英雄拯救世界”的故事。

  作为男主角,大卫既不是智商一百八,也不能单枪匹马揍翻一打外星人。

  他只是个有妻有子的画家,一个普通人。

  所以当妻子发现,有雾从湖上飘来的时候,他也完全没放在心上。

  跟邻居谈了谈暴风雨带来的保险问题,他就带着儿子和邻居,开车去了超市,补充生活备用品。

  接下来的超市,看起来更没什么恐怖感。

  超市里人满为患,甚至还有几个休假的军官,来购买糖果,话题无非是暴风雨造成的麻烦,和接下来的聚会和日常琐事。

  而这点却正是全片的点睛之笔。

  《迷雾》的可怕在于——你以为你很安全,但其实不然。

  主角画家大卫,身处一个人群汇集,食物充足,看似安全的场所。

  与其他恐怖惊悚片比起来,《迷雾》没有《大逃杀》中一定要互相残杀的法则,也没有《饥饿游戏》中试图操控生命的反派。

  现实看起来安全得多,可靠得多。

  与其说这是一个恐怖片里的根据地,它更像是一个小型的人类社会,有理性,有秩序。

  而在社会之外,是陌生的世界,和未知的恐惧感。

  但随着面带鲜血的老人的闯入,“安全感”就像超市里的玻璃门,已经开始缓慢的开裂。

  当执意离开超市的顾客的高声尖叫,封闭了安全脱离困境的可能。

  此时,所有在场之人都被拷问:

  当未知来袭时,你拿什么应对?

  面对未知的问题时,希望可以通过已有经验来解决,是每个人的第一反应。

  大卫的邻居,黑人律师诺顿,正是经验派的代表。

  当人群开始出现恐慌时,他的第一反应是,要大家冷静下来。

  当主角大卫和其他配角发现,迷雾中有怪物出没,并试图将这个消息公之于众时,选择的第一个人,也是黑人律师诺顿。

  一个可能成为法官的人,在混乱中,他代表了秩序和理性。

  但就是这个秩序和理性的代言人,在面对“迷雾中有怪物”这个显然已经打破常规的事实时,第一反应却是:不可能。

  否认有不可知的存在。一切打破常规的事物,都是荒谬。

  过分死板的理性,让黑人律师在大卫一行人遇袭之后,始终认为这是骗局。即便是店长亲自确认,也不愿意改变自己的看法。

  他始终高喊理性,认定寻找救援才是唯一方法,甚至不顾大卫的阻拦,带着几个人执意走出超市。

  很快,尖叫和鲜血迅速盖棺定论:

  经验已死。

  超市里的人群,已经丧失了经验可以依仗。剩下的就只有顽强求生的主角大卫,和笃信宗教才是救赎的信徒——卡莫迪夫人。

  作为偏执的《旧约》信奉者,卡莫迪夫人几乎让人恨得牙根发痒,因为她几乎代表了人性中最疯狂、最无知的那部分:

  面临危险,人们害怕恐惧,甚至对别人的好意恶语相向。

  迷雾来袭时,卡莫迪夫人吓得瑟瑟发抖,在厕所里向上帝祈祷。但当女教师安慰她时,她又指责女教师的安慰,不过是挖苦和嘲讽。

  当死伤人数进一步增加时,恐慌的人群需要立刻寻求一根救命稻草,来重建已经崩塌的安全感。

  而极端狂热、反复重复自己断言的卡莫迪夫人立刻中选。

  这时候没人在乎,一天之前,卡莫迪是个不受人待见满口抱怨的妇人。他们立刻把卡莫迪夫人视作通灵圣母,上帝的信使。

  最可笑的是,她最虔诚的跟随者,是一个前一天想打她的店员。

  但因为恐慌,第二天他就对卡莫迪夫人深信不疑,高喊起赎罪的口号。

  而当士兵吐露出“迷雾是因为科学家打开了异世界”的真相时,极度需要心里安慰的人群,立刻就选中了他作为替罪羊,用尖刀刺穿了士兵的胸膛,并把他丢出了超市。

  这一刻,连卡莫迪夫人自己,都震惊地捂住了嘴。

  甚至,在越来越大的恐惧蔓延时,士兵的死亡已经不够,超市里的人群开始围攻主角一行人。

  异化的宗教和盲目的杀戮,被用来填补所有人内心的恐惧。

  但一本《圣经》,能成为有力的武器吗?当卡莫迪被子弹击中,被围攻的主角一行人逃离了超市。

  而此刻,超市里的人群看着驱车远去,空洞迷茫的表情宣布——

  信仰已死。

  电影版《迷雾》之所以备受争议,很大一部分原因,是这部电影的结局。

  无论在小说还是电影中,主角大卫是在“超市”这个小团体中,最富有勇气和智慧的化身,他战胜了偏执和疯狂。

  但他能活下来吗?

  《迷雾》的小说给读者提供了一个安慰的版本:大卫一行人成功幸存,他们找到一家旅馆,打开了收音机,隐隐约约地听见了一个词。

  希望。

  但在小说完成多年之后,电影的新结局,却让人觉得,命运不仅一巴掌把主角和观众打翻在地,还发出了震耳欲聋的嘲笑声。

  在车子的汽油耗尽之后,主角决定,将剩余的子弹用于自尽。

  然而,当他刚刚枪杀了自己的儿子,和其他并肩作战的同伴,弹尽粮绝,准备下车面对怪物时,政府的军队和坦克,从他身后的浓雾中现身,轰轰隆隆地开过。

  而电影中,一个孤立无援,在一开始为了孩子,而不得不离开了超市的女人,却在卡车上与崩溃的主角对视。

  在我看来,如果说,之前主角经历的所有绝望,还带着一丝丝的侥幸。

  那么电影的结局,才是将观众和主角都一把推入绝望的深渊——

  一个人的力量太渺小了,即便你是最出色的个体,你也逃脱不了悲剧的命运。

  但换个角度来思考,军队在最后神兵天降,集体主义就胜利了吗?

  电影的结局,没有欢呼雀跃,观众没有看见迷雾被驱散,也没有提到异次元的通道被关上。

  没有人知道,当军队撞上了影片最后若隐若现的那个巨型怪物时,人类会胜利吗?

  一旦人类无力反抗,所有人也只能躲入看似坚固的堡垒,面对着军队都无法战胜的怪物。

  我们是会在堡垒里互相残杀至死,还是逃入不可知的迷雾中去呢?